竹籬笆的回憶 節錄自 履痕心跡-一個里長的故事


履痕心跡-一個里長的故事
吳錦明等箸
ISBN 978-957-41-5791-4
活動緣起 桃園縣政府舉辦全民寫傳記 獲獎者透過聯合新聞網(UDN)之個人出版服務桃園縣政府補助出版傳記 並典藏於桃園縣政府圖書館與台灣文學館

這是一本共同的創作。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個終極的夢想,這本由家族共同撰寫的傳記,為的是一圓傳主吳錦明先生、也就是我們的父親、爺爺、或外公的夢想。

節錄我的部份

一個轉捩點
一個家族的情緒起伏與轉捩點,是面對死亡後的重生。
記憶裡接二連三的死訊,不禁令我在心底打了個寒顫。
奶奶過世了,葬禮在山中起伏蜿蜒的小路上進行著。
姨丈過世了,勤儉持家積勞成疾心臟病發於上班前家中沙發。
小舅過世了,走上對抗胰臟癌的路沒有終點。
第 一年,晚上要守靈,堂哥們在鐵棚下靈柩旁打牌,如同以往逢年過節陪伴著老人家過了最後一夜。翌日,送上路前,我的回憶裡只有爸爸的眼淚和他的鬍渣。於火葬 廠撿骨時,撿骨師一不小心沒輕放骨片,堂哥一個劍步扭著他衣領,讓他不敢再有下一次。那條路似曾相似,高低起伏蜿蜒的景象,搭上誦經的聲音在腦海裡縈繞不 去,沒有結束。
第 二年,一切來得太突然,在我水深火熱準備研究所考試時,追思會也結束了。對於姨丈,我想他可能比較內向,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深談過;為了某一次家族在成大 的團拍,我碰巧沒事就回台南,在藝文中心的一角,我們第一次有了這麼深入的對談,他想了解我的研究以及以後的計畫等等。隔周,我就聽到他過世的消息。
第 三年,老媽發現小舅臉色非常不好,強烈建議他去做身體檢查。經過幾次診斷證明小舅罹患胰臟癌,一種存活時間短、治癒率最低的癌症。碩一期間每次從台北回來 一定會前往成大醫院探望鼓勵他。小舅聽說我碩一暑假要去德國口頭報告,就興奮得好像是他自己及將從事他的興趣一般;出發前,我依舊到成大醫院探望他,因為 他跟大舅有收集筆的興趣,特別吩咐我要幫他買一直杜邦的原子筆,根據他罹癌前時常往返各國談生意簽約的經歷,他跟我說印象中機場免稅店裡有一之杜邦原子 筆,價格約莫七十五美金,於是他給我一百美金,順便貼補一點盤纏。不過,我這個大老粗不顧馬丁的建議,執意要殺進在慕尼黑杜邦的精品店,果不其然跟馬丁的 警告一樣,店裡的筆底價皆是五百美元以上。旅程中出了一點小插曲,在法蘭克福等帶回程班機時全身上下只剩十七塊美金,這一百塊的盤纏順理成章變成救命恩 人。剩下的旅程,主角換人了,小舅選擇用他自己的方式做了一個句點。攝影是他的興趣,在最後這一段路上,他放手一搏用盡各種手段想再為他的人生提供一點景 深。死亡這件事總是伴隨著神秘與恐懼,老媽在守護他弟弟的生命中,想盡辦法西醫中藥基督菩薩,同時也以間接的方式教育我們死這件事,我常常會接到老媽從醫 院打來的電話,也會跟在病榻上的小舅舅聊聊天,最後一次通話是我剛出石牌捷運站時接到的,但這次話筒裡沒有呻吟,只有死亡時刻。妹與表弟在小舅舅離開之前 一直守在他床邊,但因為表妹要填志願的事,他倆臨時回家一趟,小舅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離開人世。老媽在小舅離開前不經意地唱了離家五百里,外婆在小舅離開後 走到他身旁摸著他的臉,說現在的他跟小時候一樣好可愛喔。每次想像如何決定是否要讓患有帕金森氏症的外公知道自己最小的兒子即將離開了,以及外公受囚禁的 表達能力,我恨不得趕快將自己埋進書堆中。火化前,回台南一下車就趕到靈前,書包背著留了一個小時的眼淚。
這一切都過去了。
雖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族的第三代因為共同經歷了這些生老病死,其間的關係起了些微妙的變化。死亡帶來了萌芽,我看到生命的輪迴。


第三代─習慣家的味道
媽媽在她原生的家庭是長女,而我是我們家的長子,所以國小國中時的回憶裡,有不少外公家的影像。
那 個時候,我放學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位於眷村內第一戶的外公家,外面圍牆上還寫著「保密防諜」的警語,至今印象深刻,並且了解到,原來這樣的標語是外公那個時 代的象徵。另外,我小學一年級時,已出現所謂「鑰匙兒童」這個描述社會現象的用詞,而我也參與了這個現象的形成。那時的我,有一條習慣的回家路線,便是經 過湯山新村外、橫跨小東路的路橋,外公曾告訴我說,這是他為了村裡及社區小孩上學的安全而爭取興建的。因此,作為東興里長家庭的成員之一,我有很光榮的感 覺。
大人下班、小孩下課後,大家習慣聚在外公外婆家的餐廳享用團圓餐,同樣的菜色,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味蕾反應和吸引魔力:筍子湯,甜甜的;紅燒肉,色澤與調味堪稱一絕;高麗菜清脆可口,菜梗末端被醬油浸成的深竭色,是我判斷口味的重要指標。
小 時最常在一起的玩伴是大表弟亮均。下課後我們會在院子裡玩躲避球或在外頭社區的籃球場運動,中華愛玉、養樂多和球場後面雜貨店的零嘴都是記憶裡仍然活蹦亂 跳的元素。運動後,走進外公家院子,常會出現令人難以抗拒的味道─豬油拌麵。不知是特級豬油還是手擀麵條的嚼勁,每到這個時刻,我就在屋子裡張望著這個滋 味會不會出現。它真的很簡單,不是什麼大菜,但是我一直很習慣這種幸福的調味。直到後來整個大家庭隨著歲月消逝而有了改變,我才發現這已經習慣的美味,難 能可貴。
在 這個空間裡,有外公辦公的地方,位於整棟眷舍的入口處。走進院子,中央有個小水池和假山造景,外公不時會出現在水池右側的洗衣台旁,用白色毛巾擦汗,再把 毛巾洗乾淨。過了小水池,有個小土坡,這種坡度只有小孩子騎三輪車時會感覺吃力。繼續往裡探,有些女作業員,有一陣子還出現外公大陸的親戚。此外,還有一 台台油膩膩的玩具塑膠沖壓機。再往左一鑽,就進了外公外婆的房間,裡面有令人爽快的冷氣,塌塌米躺在隔壁房間,它們老是飄出一股催眠的味道。
吃 飽飯時,我們這些小孩子習慣把冷氣打開,我們坐在木質地板上的高度,剛好如與外公外婆坐在椅子上時的膝蓋那麼高,這也正是我們看電視的視線高度。一個人的 時候,會覺得房子很大,不敢自己走到最後面的廁所去,因為好像在走迷宮,怕走不出來;也因為是舊屋子,也怕半路殺出來什麼的昆蟲。
外公不斷勞動的影像,在外公搬出眷村後消失。那也正是我離家唸大學的階段。從前那個常在籃球場四周整理環境、經營東興里活動中心的里長外公,似乎對大環境的改變放不下心,仍然常常看到他為社區事務奔波。這對他來說,好像已經遠遠超過所謂的「習慣」了。
外 公最喜歡逢年過節時對著家人「演講」,也喜歡聽家人唱歌,吵吵鬧鬧的氣氛,是他的最愛。他還有一項嗜好─拍全家福,動不動就要找相機拍照。媽媽四個弟妹加 上外公外婆共計五個家庭一起到澄清湖野餐的印象,已無形中傳到了我們這一代。媽媽那一代以家為中心的觀念、姐弟妹之間往來頻繁的習慣,似乎也影響了我們這 一代。大舅舅著迷於古玩與飲茶,小舅舅則走西方路線,迷的是咖啡和攝影。一中一西,讓家族在聚會時的交流,火花四射。我們這一代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各自希 望開創一番天地。
服兵役之前,我們這一代恰好有四個成員都在台北唸書,媽媽把這個聯繫交流的使命交給了我,於是我們會安排每一兩個 月辦一次聚餐,除了分享讀書和交友的經驗之外,我也會提供一些想法供表弟妹們參考,讓他們的學校生活過得更豐富,更有收穫。去年的某一個週末,我們在大舅 家茶聚時,突發奇想,促成了最近一次大型的家族聚會,主題是交流彼此不同的專業領域,並且要用投影機秀出來。因為是第一次,表弟妹們有的準備不及,但短短 的兩個小時,學教育的、中文的、生物科技的、新聞的、放射醫學和醫學工程的,全在交流中大放光芒,不但跨出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大開眼界的感受,也在家族情 感上更增共鳴。
現在已完成第三代交流的第一步。

如何能將故事呈現於舞台?!
即使竹籬笆不覆在 片段的擁有 也令人回味無窮

沒有留言: